第26章 四年之約
關燈
小
中
大
江太後說罰就罰, 楞是讓李定宸在奉先殿跪了一夜, 第二日才派了張德過來,扶著他去前頭早朝。
這消息自然也瞞不過朝中重臣, 許多人看著自己袖子裏放著的奏折, 都開始猶豫要不要拿出來了。皇帝還是少年心性, 太後又深明大義, 已經罰過了,他們若是再抓著此事不放, 反倒不妥。
但也有人奏折早就已經通過通政司遞上去了。
江太後顯然也知道這一點,更明白此事不是她罰皇帝跪一夜就能解決的。因此早朝過後, 難得的停了經筵, 兩宮太後禦謹身殿,宣召六部尚書、禦史中丞和內閣諸相前往議事。
禦座前已經豎起了屏風, 兩宮太後領著小皇帝坐在上首, 給諸多重臣賜了座,江太後這才緩緩開口, “昨日之事, 想來諸位卿家都已聽聞了。哀家命他在奉先殿反省,想來已然知錯了。皇上?“
李定宸想了一整夜,半夢半醒間腦海中都是皇後給自己留下的問題,十分發愁。如今江太後開口, 竟隱隱有替他平息此事的意思, 他立刻精神一震, “朕自即位以來, 戰戰兢兢,唯恐有負先帝所托,因而行事冒進,朕實慚之。諸卿皆是幾朝肱骨之臣,世宗皇帝與先帝皆十分信重,為朕之師長,往後還需卿等多多指教。”
趙太後又在一旁道,“陛下年輕不經事,行事有欠妥當,但畢竟是一片為國之心,還望諸位卿家勠力同心,化解此事,以免消息傳揚出去,朝野動蕩。”
三位高居座上的人都已經開了口表達了同一個意思,自然就該輪到重臣表態了。
李定宸坐在上面,雖然隔著屏風,但也能夠看到幾位重臣正在進行眼神交流。這是平常很少能夠見到的,所以他看得很用心,將每個人的表現都記在了心裏。
大部分人最後都目視首相王霄,顯然是以他為主,但也有幾人並非如此。
已經年近七十、須發皆白的禮部尚書第一個站出來道,“陛下能體臣等之心,又自省於內,乃社稷之福、朝廷之福、天下萬民之福!臣等自當勠力同心,扶助陛下。”
而後禦史中丞劉誠和內閣次相顏錦泉也先後出列,表示了自己的態度。
之後出列的是兵部尚書,雖然他也表了態,但同時也批評了李定宸這種胡鬧的行為,認為這會開個非常糟糕的頭,兵者國之大事,豈可與閹人婦人胡鬧?
最後才是首相王霄代表他這一系的人站了出來,沒有立刻表態,而是詢問李定宸,“臣觀陛下行事,只怕有欲效世宗皇帝對蠻夷用兵之志?”
李定宸聞言心頭一跳,因為知道不可能得到支持,所以這份心思他藏得很深,至今只對皇後透露過。這一次的事,人人都只當他是好玩,他固然不服氣,但此刻王霄直指問題的中心,他卻直覺更加不妙。
果然王霄繼續道,“自永初十五年之後,我大秦已少有邊事,安寧至今七十餘年。馬放南山、鎧甲歸庫,百姓安居樂業。此時若妄啟邊釁,陛下可知這意味著什麽?”
很明顯,他根本不讚同李定宸的雄心壯志。雖然這早就在預料之中,但李定宸心下還是一陣不快。若非昨日才被皇後安撫過,只怕當場就要開口反駁。好在他也知道爭執這個問題毫無意義,因此只是抿著唇,挺直了脊背坐在那裏,隔著屏風,一言不發的直視王霄。
兩宮太後顯然也沒想到這一點,俱是一驚,再轉頭看到李定宸這副模樣,還有什麽不明白的?
江太後眉頭死死皺著,還是趙太後溫言道,“王相此言甚是。陛下年紀小,難免生出這些想法,卻也是一片為國之心,還請王相不必過於苛責。”
王霄道,“陛下如此跳脫,臣身為太傅,亦難辭其咎。請從今日起再為陛下加課,也好多學習我大秦各地風土人情,知曉民生艱難。”
此言一出,其他人又是一驚。
按理說帝王和兩宮已經做出示弱之態,他們也該見好就收。但王霄顯然不這麽想,他覺得皇帝沒有按照他想的模樣成長,就像再繼續設法打磨他。只是這話說得太直白,絕非君臣相處之道!
因此禦史中丞劉誠立刻揚聲道,“王相此言差矣!”
禦史臺的職責就是上諫君王、監察群臣、巡視地方,直接對皇帝負責。而劉誠自身在朝中聲望也極高,所以即便王霄在朝中一手遮天,劉誠對上他也是不怵。
只不過之前他一直沒想過跟王霄爭鬥,畢竟誰也不知道禦座上的天子心性如何,兩宮又對王霄十分信重,他自然不會吃力不討好。如今看出王霄和皇帝之間的矛盾,自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。
“劉大人有何高見?”王霄抿著唇問。
他的臉色是一貫的嚴肅,多年來身居高位,養出一身不怒自威的氣勢,只淡淡一瞥,便能令普通人不敢逼視。
但劉誠卻對此視若不見,“陛下自然該知曉國計民生,只是一味的從書本上去學,卻是下下之道。《大秦律》規定:男子十六歲成丁。陛下今年年滿十六,又已經大婚,當由我等奉迎親政!”
一席話擲地有聲,尤其是最後四個字,在偌大個謹身殿,幾有餘響。
殿內一時寂然,針落可聞。
皇帝一天天長大,親政的事,自然也成了宮裏宮外,朝上朝下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。但王霄一日沒有露出這個一日,便連兩宮都有些掣肘,不敢貿然提出,遑論他人?
然而今日,終於有人當著王霄和小皇帝的面,說出了這兩個字!
就連說出這句話的劉誠自己,似乎都有些楞怔,仿佛這句話自然而然出口,根本不在他的預料之內。但說完之後,他的心臟便立刻瘋狂跳動起來,意識到這是個絕好的機會!
禦史中丞要往上晉升,一是轉遷各部尚書,但禦史臺職位清貴,戶部和吏部也就罷了,其他幾部便算是左遷了。然而吏部和戶部兩位尚書都是王霄親手提拔上來的人,在政見上也一向跟著他的步調走,劉誠根本不可能有機會。
二是直接升入內閣,但內閣四人早已滿員,而且除了次相顏錦泉,餘者也都是王霄的人,與他互為奧援。
所以不管走哪一條路,劉誠若想再往上一步,唯一的選擇就是跟王霄對著幹。
如果……如果能替皇帝將王霄這頭攔路虎除去,扶他親政,屆時大批官員都會因此受到牽連,空出許多位置來。除了首相的位置資歷稍顯不足,別的恐怕都隨便他挑了。
而次相顏錦泉今年六十三歲,已經到了致仕之齡,就捧他上去坐個幾年,那個位置終究還是要讓給自己的。
這個念頭,很難說存在於劉誠的心裏有多久了,只是從來不敢深想,更不敢讓它明明白白的顯露出來。但現在既然開了這個口,劉誠便也沒有退縮的意思,仍舊挺身而立,隱有與王霄對峙之意。
這幾年來,王霄一力提拔自己的黨羽,為政又只重安穩,朝中早有一批政見與他完全不同者因此不滿,只是礙於他的威勢,因此沒有發作罷了。
此番劉誠振臂一呼,不說應者雲集,至少絕不會是孤立無援的。
果然,只片刻後,次相顏錦泉便開口打破了沈默,“劉大人此言雖然有些冒進,卻也不失為良策。等陛下親政,見多了各地奏報,想來便能知道民生不易了。”
但說到這裏,他話鋒又是一轉,“只是陛下畢竟沒有經驗,貿然接手政事,只怕也不妥。此事還需仰仗王相安排了。”
他卻是比劉誠更狠。劉誠當面鑼對面鼓的擺出架勢跟王霄對立,但也讓王霄有了不同意皇帝親政的立場。萬一他真能狠下心,不顧天下人唾罵,駁回這種說法,他們還真沒什麽好辦法。屆時形式一亂,只怕朝堂上又要震動了。
但顏錦泉一句話,卻是不問王霄的意見,默認他讚同此事,替他將立場定了下來。
若王霄此時開口說不想讓皇帝親政,那司馬昭之心就太過明顯了。
而且一個次相,一個禦史中丞,身後都各自站著一批人馬,他也不得不考慮朝堂上的種種反應。王霄為政保守,最重穩定的弊病也在這個時候顯露出來,不確定自己能夠將事情完全彈壓下去,他等閑不會用處雷霆手段。
畢竟在大勢上,皇帝到了年齡就親政,在所有人的認知之中都是理所當然的。王霄可以找各種理由拖延,但絕不可能逆勢而行。
好一招先發制人!
顏錦泉跟劉誠對視一眼,現在,他們已經是天然的盟友了。
事情發展得太快,李定宸已經目瞪口呆。他本來以為只是商量如何將自己在宮中練兵的事情按下去,沒想到轉瞬就跳到親政這個大問題上來了。
他當然是想親政的,但長時間的思考以及這段時間跟越羅的相處,已經讓李定宸想清楚了,此事絕非一日之功,也不可能是隨便哪一位朝臣開口就能決定的事。——甚至連王霄自己也不能。
他也不能確定,這些人開口讓他親政,究竟是真的作此想,還是只是針對王霄的一次狙擊。
所以即便再心潮澎湃,他也死死的按捺住了,沒有發出半點聲音。
倒是趙太後和江太後對視一眼,又驚又喜的同時,也不由生出幾分疑惑。事情發展得太順利,反倒讓人不敢相信。而且王霄沒有表態,也讓她們懸著心。
其實最初的震動過去之後,其他人也都已經反應過來了。只是這件事實在是太敏感,針對它開口自然也需要慎之又慎。
他們之中有些是絕不希望看到皇帝親政,如今的政局發生動蕩和改變,有些覺得動一動也沒什麽壞處,有些則隱隱希望皇帝親政政局洗牌……但不管心裏怎麽想,當著皇帝和王相的面,每一句話都有可能被當做某種程度上的證據,也就必須要仔細斟酌了。
好在王霄已經從被將了一軍的震驚之中回過神來,他壓下心頭的驚怒,面色不變的道,“兩位大人言之有理,臣受先帝托付,輔佐陛下打理朝政,如今陛下已然成年,理當開始學習如何主政。”
“親政”變成了“學習如何主政”,便將主基調定下來了。之後重臣的發言多圍繞著後一個問題,有人說應該多批閱奏折,有人說應該出宮巡幸,有人說應該先觀政……
甚至還有人說,聖人之訓、前代之史也應該是帝王所學,不可輕忽,認為皇帝應該繼續回去聽課。
而說出這番話的人,卻是之前第一個站出來支持李定宸的禮部尚書賀寧。
“好了,”眾人都表過態之後,還是江太後開口,按住了這個話題,“諸卿之意,皇帝,趙娘娘和哀家都已盡知。陛下年紀小,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許多,但一味沈溺書本,卻也並非好事。既如此,哀家想著,不如往後就將經筵改作五日一講,專講聖人之道、歷代史書,以為帝王之鑒。平日裏,就讓陛下跟著王太傅學習理政之道。陛下頑劣,還請太傅多多費心。”
雖然是傾向讓皇帝親政的意思,但到底還是把人交給了王霄,卻是仍舊對他表明信重,這處置可謂是不偏不倚了。
因此眾臣都沒有意見,紛紛應諾,連李定宸都起身應了一句,“朕必定盡心學習,不負兩位娘娘所望。”
今日的經筵雖然停了,但李定宸剛才答應了要好好學習,此刻自然要跟著王霄學習理政,所以盡管他迫不及待想回長安宮將朝上發生的事告知李定宸,但還是忍住了,只秘密囑咐了李元一句。
越羅在宮中聽見此事,也是一呆。
她想過,隨著李定宸年紀漸長,必然會有朝臣上書讓兩宮還政,卻沒想到此事來得這麽快。
但兩宮只是個幌子,真正把持朝政者乃是王霄,要解決這個問題,必定曠日持久。此時就將這個問題提出來,究竟是好是壞,竟是連越羅都暫時看不清了。
若是一直不提,李定宸自然可以低調發展,不引人註目的積蓄力量,而不至於被王霄壓制。但他畢竟是皇帝,一言一行備受關註,要暗中行事並不容易,此事公開之後,盯著他的人雖多了,但盯著王霄的也不少。只要他能夠表現出自身的才華,自然便能令群臣歸心。
各有好處,也各有弊端。
既然沒得選,她也就只能調整自己之前的打算,重新琢磨起接下來的安排。
李定宸從前面回來時,越羅正在看那件他從庫房裏翻出來的世宗皇帝穿過的盔甲。
李定宸暗惱事情來得太快,沒來得及命人將它送回庫房裏去放著。他快步走過去,像是想將之搶下來放回箱子裏,但又沒有動手,只問了一句,“皇後怎麽在看這個?”
“陛下想著這鎧甲已有許久了吧?”越羅道。
連對方的鎧甲放在何處都摸得一清二楚,難怪他總想效仿世宗皇帝。能忍著如今才將之翻出來,已經很出乎越羅的預料了。但也難說是不是因為江太後管得太嚴,所以從前不敢。
李定宸的回答卻有些出乎越羅的預料,“朕年幼時,父皇牽著朕的手,去庫房裏看過這具鎧甲。”
宣宗皇帝在大秦歷代君王之中,顯得十分軟弱平庸,在位僅僅七年便薨逝,沒有任何建樹可言,以至於越羅對他的印象也很單薄。但他畢竟是個皇帝,登基之後難道就真的沒想過要有一番作為嗎?
但他最後沒有做到,就像這套世宗皇帝留下的鎧甲一樣,被塵封在庫房一角不見天日,最後郁郁而終。
他帶李定宸去看著鎧甲時,在想些什麽呢?
“雖然有《世宗實錄》,但其實朕對他的了解,卻大都是從父皇那裏聽說的。”李定宸道,“他是我大秦的驕傲,卻也是壓在幾代皇室頭頂上的陰雲。”
這一點倒的確不錯。因為世宗皇帝性格強勢霸道,加上本人十分長壽,以至於最後他駕崩時,別說兒子輩就是孫子輩也死得差不多了,活著的沒幾個成才的。
宣宗皇帝是長子一脈,又是重孫輩中年紀最長的,矮子裏拔高個,選了他繼位。但他從來沒有受到過任何帝王教育,也不懂得如何在朝堂上同朝臣周旋,因此始終活在世宗的陰影之下,處處捉襟見肘、局促不堪。
這一點,孩童時的李定宸或許無法理解,但卻深深印在了他的腦海裏。所以他以世宗為自己的偶像,實際上卻是為了超越他,打破那所謂的陰影。
宣宗皇帝登基時已過而立之年,或許他身上少的,就是李定宸這股子少年意氣吧?
“陛下過來一下。”越羅擡頭看向李定宸。
李定宸本來靠在暖炕上,聞言有些迷糊,但還是起身走了過去。越羅便親手替他將那鎧甲披上了。李定宸一楞,而後連忙推脫,“這鎧甲太大了些,不合身。”
“先穿上再說。”越羅堅持。
她之前其實已經聽李元說過了,但讓李定宸穿上,卻有自己的考慮。
李定宸略一猶豫,越羅已經整理好鎧衣,從箱子裏取出下裳的部分,他也只好站在那裏,任由她折騰了。等一具鎧甲穿完,越羅還親自去內室抱了最大的那一面琉璃鏡過來,讓李定宸對鏡自照。
李定宸上次穿到一半就脫下來了,只知道不合身,但具體有多不合身,這會兒才算是看清楚了。他連忙動手要將之解下來,一面道,“皇後莫不是想看朕的笑話?”
“我只是想跟陛下說,如今還不是時候。”越羅按住了他的手,看向鏡中的李定宸,“陛下還沒長到能撐起這鎧甲的時候,此刻就想率軍出征之事,太早了些。”
李定宸的動作停了下來,從鏡中與越羅對視,“那何時才是時候?”
越羅垂眸想了想,笑道,“那我就與陛下定個約定吧。什麽時候,陛下能將這句盔甲完全撐起來,我便竭盡所能,也要讓陛下得償所願。”
李定宸挑眉,“這可是皇後說的!最多三四年,朕便能長到了。”
越羅微笑,“那就四年。但陛下也要答應我,在這之前,絕不再在任何人面前提起此事。不管發生了什麽,即便蠻夷入侵,邊境打起來了也一樣。”
也許是因為可以從鏡中看到自己的表情,所以李定宸的臉色也是前所未有的鄭重,“好,朕答應了。”
“如此,就先將這鎧甲解下吧,如今還不是他重現風光的時候。”越羅道。
兩人合力將鎧甲脫下,命人重新收入庫房之中,這才坐下來說話。李定宸道,“皇後不提,朕都快忘了,今日朝堂上,王相一口就猜中了朕心中所想。”
“此事陛下只對我說過吧?”越羅微微蹙眉。
李定宸不太確定的道,“前幾日練兵時,我倒是說過‘不練將來如何隨軍出征’的話,或許是有人透出去了也未可知。”
越羅問道,“便是陛下說過,也只有身邊幾人知曉吧?”
李定宸聞言轉頭看向她,兩人對視片刻,心裏都有了猜想,但也都沒有說出來。即便知道身邊有王霄的人又如何?他和來寶不同,眼下這個局面,這一兩個人,其實是無關緊要的。
沈默片刻,李定宸才壓低聲音道,“今日之事,皇後都知道了吧?”
越羅輕輕點頭,已然收起了此前的憂心,含笑道,“對陛下來說,這是好事。”她甚至還開了個玩笑,“至少往後就不用日日都去聽講經筵,不得脫身了。”
李定宸發愁道,“朕也知道是好事,但王相……”他似乎想說什麽,但最後又沒說,只是道,“今日王相就在謹身殿理政,讓朕旁聽,然而他們說的話,朕大都一頭霧水,全然不懂。”
一日兩日也就罷了,畢竟他才剛開始接觸,不懂也是理所當然。但長此以往,只怕朝臣們就會認為他是資質平庸,難堪大任。以前他在宮裏鬧得再荒唐,一句年紀還小不懂事也就遮掩過去了,但接觸了政事之後,若再有這樣的風評,想要趁勢而起就難了。
軍國重事不同於其他,每一個決策都事關著無數人的生計存亡,不可輕忽。如果只是平庸也就罷了,萬一做了錯誤的選擇,只怕會令天下人失望。
但王霄會給他機會展露鋒芒嗎?
甚至,他會不會故意誤導,讓皇帝犯錯?
這些擔憂李定宸不能說出來,但卻是實實在在存在於他心中的。這前面的路誰都沒有走過,沒有人能夠給他指引,只能自己去闖,稍有不慎就可能會性差踏錯,由不得李定宸不害怕。
越羅想了想,道,“俗諺雲:磨刀不誤砍柴工。陛下既然聽不懂,勉強繼續下去也沒有太大的用處。既如此,不如暫退一步。”
“暫退一步?”李定宸若有所思。
越羅點點頭,沒有再說話,而是取了茶具過來,開始沏茶。等一杯香味清逸的茶水放在他面前,李定宸才盯著那裊裊熱氣,點頭道,“皇後所言極是,暫退一步也不是壞事。不會的朕就去學,總有能聽懂的時候。”
李定宸從來都是想到什麽事情就立刻去做,這會兒被越羅說通了,便立刻坐起來,將杯中的茶水一飲而盡,然後要了紙筆來,開始寫書單,命人去翰林院取來。
越羅掃了一眼,見除了各家史書、《貞觀政要》、《資治通鑒》等著作,還有《農政全書》《治河全書》《紀效新書》之類的細分到具體行業的書籍,心下微微點頭,並沒有開口反對。
看是一回事,但這些書內容駁雜,要熟讀並通曉其意,卻並非那麽容易的事。李定宸若是能夠耐得住性子,將之全都讀通了,想來為政之道,也就谙熟於心,只差實踐了。
這些內容是越羅自己也不甚了解的,所以命人去取的時候,她便讓取了兩套。
“皇後也要陪著朕讀書麽?”李定宸聞言,立刻眼神發亮的看向她。
他身為皇帝,是根本沒有“同窗”的,甚至也沒有伴讀,經筵課上的侍讀官展卷官之類,都恪守君臣之份,絕沒有一句多的話,李定宸也就從沒體會過有人陪伴的感覺。此番要與皇後一同讀書,倒是讓他來了興致。
越羅道,“閉門苦讀不如互相切磋,我雖不敏,願為陛下分憂。”
第二日太後要去大覺寺禮佛,李定宸免了早朝,恭送兩位娘娘出宮之後,才去了謹身殿,向王霄說明,因為自覺水平不足,所以他打算繼續向學,要回去先多讀幾本書。
在王霄看來,這是皇帝的退讓。不論他究竟是怎麽想的,是真的自覺不足還是突然害怕退縮,既然是他主動提的,王霄這邊反倒好應對了。
他沒有立刻答應,本想遣人去問兩宮的意思,但兩位娘娘又出宮了,只得勸諫了一番,見李定宸不為所動,這才提筆擬了一張書單給他,又言明有不懂的可以向自己詢問。
心下隱隱又有幾分失望,都說皇帝膽子大,恐怕只用在了頑劣上。
為君者,豈可因為這一點小小的困難便止步不前?
……
大抵親政這件事太大了,朝堂內外都在議論此事,一時間,李定宸之前在宮中練兵之事無人再提起,倒也算是勉強此事帶來的負面影響。
倒是李定宸沒有跟著王霄理政,反倒突然說要讀書,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。
大抵在許多朝臣眼中,如今小皇帝羽翼未豐,只將這些事情算到了王霄頭上。他既然沒有教導皇帝的意思,又找了這麽一個理由,除卻那些真正為皇室憂心者,誰會不長眼去提此事?
當夜兩宮太後宿在大覺寺,並未回宮。第二日回來,聽得李定宸自作主張,江太後氣得險些又要罰跪。
那一日還是因為其他重臣在側,形勢所逼,王霄不得不應允這個提議,承認小皇帝親政乃是理所應當。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,好容易爭來了,又豈能輕易放棄?
“母後稍安勿躁。”李定宸將越羅那一番話活學活用,拿來勸說兩位太後,“若兒臣跟著王相學不到東西,占了那個位置又有何用?只會讓眾人以為兒臣資質平庸,不堪大任。那時若想再退回來,卻是不能了,不如暫且蟄伏。”
“可如此一來,豈不是讓本來欲支持你的臣子寒了心?”江太後皺眉。
她看得清楚,自然知道那日顏錦泉和劉誠二人是什麽意思,只要能得到他們的支持,在朝中合縱連橫,不愁不能逼得王霄下臺還政。
李定宸聞言只是一笑,“若兒子立不起來,焉知那劉誠不是又一個王霄?”
江太後心下一凜,仔細的看了自家兒子一眼,眉頭漸漸蹙了起來,“這些話是你自己想的,還是有人同你說的?”這固然是一種敏銳,但太過多疑,對一位帝王來說,卻絕不是什麽好事。
李定宸道,“自然是兒子自己想的。母後為我之意,兒子心裏都知道。但此事宜緩不宜急,朕還年輕,便是三五年也熬得起。等朕有能力掌控朝堂而不至於引起太大的動蕩,屆時才是親政的好時機。”
江太後雖未全信,但到底還是更願意相信兒子長大了懂事了,因此並未繼續追究。若他身邊有那麽個人,總能查得出來。
她頓了頓,嘆道,“既然你自己有了主意,那就照著去做。不論如何,萬事還有我和你趙娘娘呢!”
李定宸道,“還真有一事要請兩位娘娘相助。今次兒子拒了跟著王相學習理政,雖然他未必不樂意,卻到底是駁了他的面子,且又顯得像是兒子怕了退縮了,到底不美。因此還請兩位娘娘在朝臣面前,代為轉圜一二。”
“這卻是一個□□臉一個唱白臉了。”趙太後忽而笑道。
這意思就是說,要在朝臣面前演一個“母子失和”,如此,那些對李定宸寄予厚望者,見太後態度強硬,便不至於立刻又退回去。而王霄這裏,見李定宸連太後的話也不停,亦會放松些許。
“凈出怪主意!”江太後瞪了他一眼,到底還是應了。
誰叫她生了這麽個不省心的兒子呢?
李定宸得了準信,高高興興給兩宮磕了個頭,然後才回去了。
等他走了,江太後默然半晌,才輕輕嘆氣道,“趙姐姐,你說……是誰給皇帝出的這些主意?”
“依我看,八成是皇後。”趙太後道,“你也是這麽想的吧?這宮裏除了她,還有誰能讓陛下這麽聽話。帝後和睦,她又幫得上忙,對如今的陛下來說,倒是好事。”
“話雖如此,可她畢竟是女子,這主意太正,將來……”江太後心中不無憂慮。
前朝可不是沒有過女主臨朝之事,甚至那武皇直接登基,做了這天底下獨一無二的女皇帝。此後牝雞司晨,就一直為皇室所忌。
前朝時,聽說後宮與前朝分隔的那道昭陽門前還立了一塊石碑,上書“後宮不得幹政”六字。本朝雖然沒有這樣的碑,但歷代君王都賢明仁孝,因為君主長壽,也有足夠時間挑選繼任,因此政權過渡一向十分平穩,她們二人垂簾聽政,還是大秦立國以來頭一遭呢。
越羅的性子比皇帝強,從前她們瞧著只覺得好,如今涉及到政事,江太後便心生不安了。
趙太後微微一怔,繼而笑道,“妹妹想得長遠了些,將來的事,誰又說得清呢?不過顧著眼前罷了。左右咱們還沒老到入土的年紀,還能看著他們。但日子是他們過的,只要不出格,也就隨他們去吧。”
見江太後還是皺著眉,她頓了頓,又道,“何況,主意正也不見得就是壞事。當年若你我之中有一個懂得這些,有她這樣的主意,何至於如今……會是這般?”
倘若她們也通曉政事,那時節怎麽會說是垂簾聽政,朝政卻是由朝臣一手把持,根本不過她們的手?如今要還政於皇帝,也要費這些周折。
外頭說得再好聽,再如何做出為皇帝擔憂的模樣,都掩不住堂堂皇室卻被朝臣轄制,不得自主的現實。
現在皇帝有這樣的志向,皇後又能輔助他,有什麽不好呢?
“是啊,是我著相了。”江太後苦笑。
被皇後轄制和被朝臣轄制,哪一個更好,誰知道呢?但古往今來那麽多聽政的太後,走到那一步的也只有一個武皇。而武皇即便登基了,皇位最後不還是回到了她兒子的手裏?
做母親的,總歸……還是要為孩子著想吧?
江太後這心思一轉,就轉到了緊著催促帝後二人趕快誕育皇嗣這上頭來。
所以聽說帝後要一同讀書,竟也沒有皺眉頭。多相處好,這感情哪,都是處出來的。少年少女,正是好年紀,朝夕相對日夜相處,又是正經夫妻,如此耳鬢廝磨,總不會還沒有動靜吧?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這消息自然也瞞不過朝中重臣, 許多人看著自己袖子裏放著的奏折, 都開始猶豫要不要拿出來了。皇帝還是少年心性, 太後又深明大義, 已經罰過了,他們若是再抓著此事不放, 反倒不妥。
但也有人奏折早就已經通過通政司遞上去了。
江太後顯然也知道這一點,更明白此事不是她罰皇帝跪一夜就能解決的。因此早朝過後, 難得的停了經筵, 兩宮太後禦謹身殿,宣召六部尚書、禦史中丞和內閣諸相前往議事。
禦座前已經豎起了屏風, 兩宮太後領著小皇帝坐在上首, 給諸多重臣賜了座,江太後這才緩緩開口, “昨日之事, 想來諸位卿家都已聽聞了。哀家命他在奉先殿反省,想來已然知錯了。皇上?“
李定宸想了一整夜,半夢半醒間腦海中都是皇後給自己留下的問題,十分發愁。如今江太後開口, 竟隱隱有替他平息此事的意思, 他立刻精神一震, “朕自即位以來, 戰戰兢兢,唯恐有負先帝所托,因而行事冒進,朕實慚之。諸卿皆是幾朝肱骨之臣,世宗皇帝與先帝皆十分信重,為朕之師長,往後還需卿等多多指教。”
趙太後又在一旁道,“陛下年輕不經事,行事有欠妥當,但畢竟是一片為國之心,還望諸位卿家勠力同心,化解此事,以免消息傳揚出去,朝野動蕩。”
三位高居座上的人都已經開了口表達了同一個意思,自然就該輪到重臣表態了。
李定宸坐在上面,雖然隔著屏風,但也能夠看到幾位重臣正在進行眼神交流。這是平常很少能夠見到的,所以他看得很用心,將每個人的表現都記在了心裏。
大部分人最後都目視首相王霄,顯然是以他為主,但也有幾人並非如此。
已經年近七十、須發皆白的禮部尚書第一個站出來道,“陛下能體臣等之心,又自省於內,乃社稷之福、朝廷之福、天下萬民之福!臣等自當勠力同心,扶助陛下。”
而後禦史中丞劉誠和內閣次相顏錦泉也先後出列,表示了自己的態度。
之後出列的是兵部尚書,雖然他也表了態,但同時也批評了李定宸這種胡鬧的行為,認為這會開個非常糟糕的頭,兵者國之大事,豈可與閹人婦人胡鬧?
最後才是首相王霄代表他這一系的人站了出來,沒有立刻表態,而是詢問李定宸,“臣觀陛下行事,只怕有欲效世宗皇帝對蠻夷用兵之志?”
李定宸聞言心頭一跳,因為知道不可能得到支持,所以這份心思他藏得很深,至今只對皇後透露過。這一次的事,人人都只當他是好玩,他固然不服氣,但此刻王霄直指問題的中心,他卻直覺更加不妙。
果然王霄繼續道,“自永初十五年之後,我大秦已少有邊事,安寧至今七十餘年。馬放南山、鎧甲歸庫,百姓安居樂業。此時若妄啟邊釁,陛下可知這意味著什麽?”
很明顯,他根本不讚同李定宸的雄心壯志。雖然這早就在預料之中,但李定宸心下還是一陣不快。若非昨日才被皇後安撫過,只怕當場就要開口反駁。好在他也知道爭執這個問題毫無意義,因此只是抿著唇,挺直了脊背坐在那裏,隔著屏風,一言不發的直視王霄。
兩宮太後顯然也沒想到這一點,俱是一驚,再轉頭看到李定宸這副模樣,還有什麽不明白的?
江太後眉頭死死皺著,還是趙太後溫言道,“王相此言甚是。陛下年紀小,難免生出這些想法,卻也是一片為國之心,還請王相不必過於苛責。”
王霄道,“陛下如此跳脫,臣身為太傅,亦難辭其咎。請從今日起再為陛下加課,也好多學習我大秦各地風土人情,知曉民生艱難。”
此言一出,其他人又是一驚。
按理說帝王和兩宮已經做出示弱之態,他們也該見好就收。但王霄顯然不這麽想,他覺得皇帝沒有按照他想的模樣成長,就像再繼續設法打磨他。只是這話說得太直白,絕非君臣相處之道!
因此禦史中丞劉誠立刻揚聲道,“王相此言差矣!”
禦史臺的職責就是上諫君王、監察群臣、巡視地方,直接對皇帝負責。而劉誠自身在朝中聲望也極高,所以即便王霄在朝中一手遮天,劉誠對上他也是不怵。
只不過之前他一直沒想過跟王霄爭鬥,畢竟誰也不知道禦座上的天子心性如何,兩宮又對王霄十分信重,他自然不會吃力不討好。如今看出王霄和皇帝之間的矛盾,自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。
“劉大人有何高見?”王霄抿著唇問。
他的臉色是一貫的嚴肅,多年來身居高位,養出一身不怒自威的氣勢,只淡淡一瞥,便能令普通人不敢逼視。
但劉誠卻對此視若不見,“陛下自然該知曉國計民生,只是一味的從書本上去學,卻是下下之道。《大秦律》規定:男子十六歲成丁。陛下今年年滿十六,又已經大婚,當由我等奉迎親政!”
一席話擲地有聲,尤其是最後四個字,在偌大個謹身殿,幾有餘響。
殿內一時寂然,針落可聞。
皇帝一天天長大,親政的事,自然也成了宮裏宮外,朝上朝下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。但王霄一日沒有露出這個一日,便連兩宮都有些掣肘,不敢貿然提出,遑論他人?
然而今日,終於有人當著王霄和小皇帝的面,說出了這兩個字!
就連說出這句話的劉誠自己,似乎都有些楞怔,仿佛這句話自然而然出口,根本不在他的預料之內。但說完之後,他的心臟便立刻瘋狂跳動起來,意識到這是個絕好的機會!
禦史中丞要往上晉升,一是轉遷各部尚書,但禦史臺職位清貴,戶部和吏部也就罷了,其他幾部便算是左遷了。然而吏部和戶部兩位尚書都是王霄親手提拔上來的人,在政見上也一向跟著他的步調走,劉誠根本不可能有機會。
二是直接升入內閣,但內閣四人早已滿員,而且除了次相顏錦泉,餘者也都是王霄的人,與他互為奧援。
所以不管走哪一條路,劉誠若想再往上一步,唯一的選擇就是跟王霄對著幹。
如果……如果能替皇帝將王霄這頭攔路虎除去,扶他親政,屆時大批官員都會因此受到牽連,空出許多位置來。除了首相的位置資歷稍顯不足,別的恐怕都隨便他挑了。
而次相顏錦泉今年六十三歲,已經到了致仕之齡,就捧他上去坐個幾年,那個位置終究還是要讓給自己的。
這個念頭,很難說存在於劉誠的心裏有多久了,只是從來不敢深想,更不敢讓它明明白白的顯露出來。但現在既然開了這個口,劉誠便也沒有退縮的意思,仍舊挺身而立,隱有與王霄對峙之意。
這幾年來,王霄一力提拔自己的黨羽,為政又只重安穩,朝中早有一批政見與他完全不同者因此不滿,只是礙於他的威勢,因此沒有發作罷了。
此番劉誠振臂一呼,不說應者雲集,至少絕不會是孤立無援的。
果然,只片刻後,次相顏錦泉便開口打破了沈默,“劉大人此言雖然有些冒進,卻也不失為良策。等陛下親政,見多了各地奏報,想來便能知道民生不易了。”
但說到這裏,他話鋒又是一轉,“只是陛下畢竟沒有經驗,貿然接手政事,只怕也不妥。此事還需仰仗王相安排了。”
他卻是比劉誠更狠。劉誠當面鑼對面鼓的擺出架勢跟王霄對立,但也讓王霄有了不同意皇帝親政的立場。萬一他真能狠下心,不顧天下人唾罵,駁回這種說法,他們還真沒什麽好辦法。屆時形式一亂,只怕朝堂上又要震動了。
但顏錦泉一句話,卻是不問王霄的意見,默認他讚同此事,替他將立場定了下來。
若王霄此時開口說不想讓皇帝親政,那司馬昭之心就太過明顯了。
而且一個次相,一個禦史中丞,身後都各自站著一批人馬,他也不得不考慮朝堂上的種種反應。王霄為政保守,最重穩定的弊病也在這個時候顯露出來,不確定自己能夠將事情完全彈壓下去,他等閑不會用處雷霆手段。
畢竟在大勢上,皇帝到了年齡就親政,在所有人的認知之中都是理所當然的。王霄可以找各種理由拖延,但絕不可能逆勢而行。
好一招先發制人!
顏錦泉跟劉誠對視一眼,現在,他們已經是天然的盟友了。
事情發展得太快,李定宸已經目瞪口呆。他本來以為只是商量如何將自己在宮中練兵的事情按下去,沒想到轉瞬就跳到親政這個大問題上來了。
他當然是想親政的,但長時間的思考以及這段時間跟越羅的相處,已經讓李定宸想清楚了,此事絕非一日之功,也不可能是隨便哪一位朝臣開口就能決定的事。——甚至連王霄自己也不能。
他也不能確定,這些人開口讓他親政,究竟是真的作此想,還是只是針對王霄的一次狙擊。
所以即便再心潮澎湃,他也死死的按捺住了,沒有發出半點聲音。
倒是趙太後和江太後對視一眼,又驚又喜的同時,也不由生出幾分疑惑。事情發展得太順利,反倒讓人不敢相信。而且王霄沒有表態,也讓她們懸著心。
其實最初的震動過去之後,其他人也都已經反應過來了。只是這件事實在是太敏感,針對它開口自然也需要慎之又慎。
他們之中有些是絕不希望看到皇帝親政,如今的政局發生動蕩和改變,有些覺得動一動也沒什麽壞處,有些則隱隱希望皇帝親政政局洗牌……但不管心裏怎麽想,當著皇帝和王相的面,每一句話都有可能被當做某種程度上的證據,也就必須要仔細斟酌了。
好在王霄已經從被將了一軍的震驚之中回過神來,他壓下心頭的驚怒,面色不變的道,“兩位大人言之有理,臣受先帝托付,輔佐陛下打理朝政,如今陛下已然成年,理當開始學習如何主政。”
“親政”變成了“學習如何主政”,便將主基調定下來了。之後重臣的發言多圍繞著後一個問題,有人說應該多批閱奏折,有人說應該出宮巡幸,有人說應該先觀政……
甚至還有人說,聖人之訓、前代之史也應該是帝王所學,不可輕忽,認為皇帝應該繼續回去聽課。
而說出這番話的人,卻是之前第一個站出來支持李定宸的禮部尚書賀寧。
“好了,”眾人都表過態之後,還是江太後開口,按住了這個話題,“諸卿之意,皇帝,趙娘娘和哀家都已盡知。陛下年紀小,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許多,但一味沈溺書本,卻也並非好事。既如此,哀家想著,不如往後就將經筵改作五日一講,專講聖人之道、歷代史書,以為帝王之鑒。平日裏,就讓陛下跟著王太傅學習理政之道。陛下頑劣,還請太傅多多費心。”
雖然是傾向讓皇帝親政的意思,但到底還是把人交給了王霄,卻是仍舊對他表明信重,這處置可謂是不偏不倚了。
因此眾臣都沒有意見,紛紛應諾,連李定宸都起身應了一句,“朕必定盡心學習,不負兩位娘娘所望。”
今日的經筵雖然停了,但李定宸剛才答應了要好好學習,此刻自然要跟著王霄學習理政,所以盡管他迫不及待想回長安宮將朝上發生的事告知李定宸,但還是忍住了,只秘密囑咐了李元一句。
越羅在宮中聽見此事,也是一呆。
她想過,隨著李定宸年紀漸長,必然會有朝臣上書讓兩宮還政,卻沒想到此事來得這麽快。
但兩宮只是個幌子,真正把持朝政者乃是王霄,要解決這個問題,必定曠日持久。此時就將這個問題提出來,究竟是好是壞,竟是連越羅都暫時看不清了。
若是一直不提,李定宸自然可以低調發展,不引人註目的積蓄力量,而不至於被王霄壓制。但他畢竟是皇帝,一言一行備受關註,要暗中行事並不容易,此事公開之後,盯著他的人雖多了,但盯著王霄的也不少。只要他能夠表現出自身的才華,自然便能令群臣歸心。
各有好處,也各有弊端。
既然沒得選,她也就只能調整自己之前的打算,重新琢磨起接下來的安排。
李定宸從前面回來時,越羅正在看那件他從庫房裏翻出來的世宗皇帝穿過的盔甲。
李定宸暗惱事情來得太快,沒來得及命人將它送回庫房裏去放著。他快步走過去,像是想將之搶下來放回箱子裏,但又沒有動手,只問了一句,“皇後怎麽在看這個?”
“陛下想著這鎧甲已有許久了吧?”越羅道。
連對方的鎧甲放在何處都摸得一清二楚,難怪他總想效仿世宗皇帝。能忍著如今才將之翻出來,已經很出乎越羅的預料了。但也難說是不是因為江太後管得太嚴,所以從前不敢。
李定宸的回答卻有些出乎越羅的預料,“朕年幼時,父皇牽著朕的手,去庫房裏看過這具鎧甲。”
宣宗皇帝在大秦歷代君王之中,顯得十分軟弱平庸,在位僅僅七年便薨逝,沒有任何建樹可言,以至於越羅對他的印象也很單薄。但他畢竟是個皇帝,登基之後難道就真的沒想過要有一番作為嗎?
但他最後沒有做到,就像這套世宗皇帝留下的鎧甲一樣,被塵封在庫房一角不見天日,最後郁郁而終。
他帶李定宸去看著鎧甲時,在想些什麽呢?
“雖然有《世宗實錄》,但其實朕對他的了解,卻大都是從父皇那裏聽說的。”李定宸道,“他是我大秦的驕傲,卻也是壓在幾代皇室頭頂上的陰雲。”
這一點倒的確不錯。因為世宗皇帝性格強勢霸道,加上本人十分長壽,以至於最後他駕崩時,別說兒子輩就是孫子輩也死得差不多了,活著的沒幾個成才的。
宣宗皇帝是長子一脈,又是重孫輩中年紀最長的,矮子裏拔高個,選了他繼位。但他從來沒有受到過任何帝王教育,也不懂得如何在朝堂上同朝臣周旋,因此始終活在世宗的陰影之下,處處捉襟見肘、局促不堪。
這一點,孩童時的李定宸或許無法理解,但卻深深印在了他的腦海裏。所以他以世宗為自己的偶像,實際上卻是為了超越他,打破那所謂的陰影。
宣宗皇帝登基時已過而立之年,或許他身上少的,就是李定宸這股子少年意氣吧?
“陛下過來一下。”越羅擡頭看向李定宸。
李定宸本來靠在暖炕上,聞言有些迷糊,但還是起身走了過去。越羅便親手替他將那鎧甲披上了。李定宸一楞,而後連忙推脫,“這鎧甲太大了些,不合身。”
“先穿上再說。”越羅堅持。
她之前其實已經聽李元說過了,但讓李定宸穿上,卻有自己的考慮。
李定宸略一猶豫,越羅已經整理好鎧衣,從箱子裏取出下裳的部分,他也只好站在那裏,任由她折騰了。等一具鎧甲穿完,越羅還親自去內室抱了最大的那一面琉璃鏡過來,讓李定宸對鏡自照。
李定宸上次穿到一半就脫下來了,只知道不合身,但具體有多不合身,這會兒才算是看清楚了。他連忙動手要將之解下來,一面道,“皇後莫不是想看朕的笑話?”
“我只是想跟陛下說,如今還不是時候。”越羅按住了他的手,看向鏡中的李定宸,“陛下還沒長到能撐起這鎧甲的時候,此刻就想率軍出征之事,太早了些。”
李定宸的動作停了下來,從鏡中與越羅對視,“那何時才是時候?”
越羅垂眸想了想,笑道,“那我就與陛下定個約定吧。什麽時候,陛下能將這句盔甲完全撐起來,我便竭盡所能,也要讓陛下得償所願。”
李定宸挑眉,“這可是皇後說的!最多三四年,朕便能長到了。”
越羅微笑,“那就四年。但陛下也要答應我,在這之前,絕不再在任何人面前提起此事。不管發生了什麽,即便蠻夷入侵,邊境打起來了也一樣。”
也許是因為可以從鏡中看到自己的表情,所以李定宸的臉色也是前所未有的鄭重,“好,朕答應了。”
“如此,就先將這鎧甲解下吧,如今還不是他重現風光的時候。”越羅道。
兩人合力將鎧甲脫下,命人重新收入庫房之中,這才坐下來說話。李定宸道,“皇後不提,朕都快忘了,今日朝堂上,王相一口就猜中了朕心中所想。”
“此事陛下只對我說過吧?”越羅微微蹙眉。
李定宸不太確定的道,“前幾日練兵時,我倒是說過‘不練將來如何隨軍出征’的話,或許是有人透出去了也未可知。”
越羅問道,“便是陛下說過,也只有身邊幾人知曉吧?”
李定宸聞言轉頭看向她,兩人對視片刻,心裏都有了猜想,但也都沒有說出來。即便知道身邊有王霄的人又如何?他和來寶不同,眼下這個局面,這一兩個人,其實是無關緊要的。
沈默片刻,李定宸才壓低聲音道,“今日之事,皇後都知道了吧?”
越羅輕輕點頭,已然收起了此前的憂心,含笑道,“對陛下來說,這是好事。”她甚至還開了個玩笑,“至少往後就不用日日都去聽講經筵,不得脫身了。”
李定宸發愁道,“朕也知道是好事,但王相……”他似乎想說什麽,但最後又沒說,只是道,“今日王相就在謹身殿理政,讓朕旁聽,然而他們說的話,朕大都一頭霧水,全然不懂。”
一日兩日也就罷了,畢竟他才剛開始接觸,不懂也是理所當然。但長此以往,只怕朝臣們就會認為他是資質平庸,難堪大任。以前他在宮裏鬧得再荒唐,一句年紀還小不懂事也就遮掩過去了,但接觸了政事之後,若再有這樣的風評,想要趁勢而起就難了。
軍國重事不同於其他,每一個決策都事關著無數人的生計存亡,不可輕忽。如果只是平庸也就罷了,萬一做了錯誤的選擇,只怕會令天下人失望。
但王霄會給他機會展露鋒芒嗎?
甚至,他會不會故意誤導,讓皇帝犯錯?
這些擔憂李定宸不能說出來,但卻是實實在在存在於他心中的。這前面的路誰都沒有走過,沒有人能夠給他指引,只能自己去闖,稍有不慎就可能會性差踏錯,由不得李定宸不害怕。
越羅想了想,道,“俗諺雲:磨刀不誤砍柴工。陛下既然聽不懂,勉強繼續下去也沒有太大的用處。既如此,不如暫退一步。”
“暫退一步?”李定宸若有所思。
越羅點點頭,沒有再說話,而是取了茶具過來,開始沏茶。等一杯香味清逸的茶水放在他面前,李定宸才盯著那裊裊熱氣,點頭道,“皇後所言極是,暫退一步也不是壞事。不會的朕就去學,總有能聽懂的時候。”
李定宸從來都是想到什麽事情就立刻去做,這會兒被越羅說通了,便立刻坐起來,將杯中的茶水一飲而盡,然後要了紙筆來,開始寫書單,命人去翰林院取來。
越羅掃了一眼,見除了各家史書、《貞觀政要》、《資治通鑒》等著作,還有《農政全書》《治河全書》《紀效新書》之類的細分到具體行業的書籍,心下微微點頭,並沒有開口反對。
看是一回事,但這些書內容駁雜,要熟讀並通曉其意,卻並非那麽容易的事。李定宸若是能夠耐得住性子,將之全都讀通了,想來為政之道,也就谙熟於心,只差實踐了。
這些內容是越羅自己也不甚了解的,所以命人去取的時候,她便讓取了兩套。
“皇後也要陪著朕讀書麽?”李定宸聞言,立刻眼神發亮的看向她。
他身為皇帝,是根本沒有“同窗”的,甚至也沒有伴讀,經筵課上的侍讀官展卷官之類,都恪守君臣之份,絕沒有一句多的話,李定宸也就從沒體會過有人陪伴的感覺。此番要與皇後一同讀書,倒是讓他來了興致。
越羅道,“閉門苦讀不如互相切磋,我雖不敏,願為陛下分憂。”
第二日太後要去大覺寺禮佛,李定宸免了早朝,恭送兩位娘娘出宮之後,才去了謹身殿,向王霄說明,因為自覺水平不足,所以他打算繼續向學,要回去先多讀幾本書。
在王霄看來,這是皇帝的退讓。不論他究竟是怎麽想的,是真的自覺不足還是突然害怕退縮,既然是他主動提的,王霄這邊反倒好應對了。
他沒有立刻答應,本想遣人去問兩宮的意思,但兩位娘娘又出宮了,只得勸諫了一番,見李定宸不為所動,這才提筆擬了一張書單給他,又言明有不懂的可以向自己詢問。
心下隱隱又有幾分失望,都說皇帝膽子大,恐怕只用在了頑劣上。
為君者,豈可因為這一點小小的困難便止步不前?
……
大抵親政這件事太大了,朝堂內外都在議論此事,一時間,李定宸之前在宮中練兵之事無人再提起,倒也算是勉強此事帶來的負面影響。
倒是李定宸沒有跟著王霄理政,反倒突然說要讀書,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。
大抵在許多朝臣眼中,如今小皇帝羽翼未豐,只將這些事情算到了王霄頭上。他既然沒有教導皇帝的意思,又找了這麽一個理由,除卻那些真正為皇室憂心者,誰會不長眼去提此事?
當夜兩宮太後宿在大覺寺,並未回宮。第二日回來,聽得李定宸自作主張,江太後氣得險些又要罰跪。
那一日還是因為其他重臣在側,形勢所逼,王霄不得不應允這個提議,承認小皇帝親政乃是理所應當。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,好容易爭來了,又豈能輕易放棄?
“母後稍安勿躁。”李定宸將越羅那一番話活學活用,拿來勸說兩位太後,“若兒臣跟著王相學不到東西,占了那個位置又有何用?只會讓眾人以為兒臣資質平庸,不堪大任。那時若想再退回來,卻是不能了,不如暫且蟄伏。”
“可如此一來,豈不是讓本來欲支持你的臣子寒了心?”江太後皺眉。
她看得清楚,自然知道那日顏錦泉和劉誠二人是什麽意思,只要能得到他們的支持,在朝中合縱連橫,不愁不能逼得王霄下臺還政。
李定宸聞言只是一笑,“若兒子立不起來,焉知那劉誠不是又一個王霄?”
江太後心下一凜,仔細的看了自家兒子一眼,眉頭漸漸蹙了起來,“這些話是你自己想的,還是有人同你說的?”這固然是一種敏銳,但太過多疑,對一位帝王來說,卻絕不是什麽好事。
李定宸道,“自然是兒子自己想的。母後為我之意,兒子心裏都知道。但此事宜緩不宜急,朕還年輕,便是三五年也熬得起。等朕有能力掌控朝堂而不至於引起太大的動蕩,屆時才是親政的好時機。”
江太後雖未全信,但到底還是更願意相信兒子長大了懂事了,因此並未繼續追究。若他身邊有那麽個人,總能查得出來。
她頓了頓,嘆道,“既然你自己有了主意,那就照著去做。不論如何,萬事還有我和你趙娘娘呢!”
李定宸道,“還真有一事要請兩位娘娘相助。今次兒子拒了跟著王相學習理政,雖然他未必不樂意,卻到底是駁了他的面子,且又顯得像是兒子怕了退縮了,到底不美。因此還請兩位娘娘在朝臣面前,代為轉圜一二。”
“這卻是一個□□臉一個唱白臉了。”趙太後忽而笑道。
這意思就是說,要在朝臣面前演一個“母子失和”,如此,那些對李定宸寄予厚望者,見太後態度強硬,便不至於立刻又退回去。而王霄這裏,見李定宸連太後的話也不停,亦會放松些許。
“凈出怪主意!”江太後瞪了他一眼,到底還是應了。
誰叫她生了這麽個不省心的兒子呢?
李定宸得了準信,高高興興給兩宮磕了個頭,然後才回去了。
等他走了,江太後默然半晌,才輕輕嘆氣道,“趙姐姐,你說……是誰給皇帝出的這些主意?”
“依我看,八成是皇後。”趙太後道,“你也是這麽想的吧?這宮裏除了她,還有誰能讓陛下這麽聽話。帝後和睦,她又幫得上忙,對如今的陛下來說,倒是好事。”
“話雖如此,可她畢竟是女子,這主意太正,將來……”江太後心中不無憂慮。
前朝可不是沒有過女主臨朝之事,甚至那武皇直接登基,做了這天底下獨一無二的女皇帝。此後牝雞司晨,就一直為皇室所忌。
前朝時,聽說後宮與前朝分隔的那道昭陽門前還立了一塊石碑,上書“後宮不得幹政”六字。本朝雖然沒有這樣的碑,但歷代君王都賢明仁孝,因為君主長壽,也有足夠時間挑選繼任,因此政權過渡一向十分平穩,她們二人垂簾聽政,還是大秦立國以來頭一遭呢。
越羅的性子比皇帝強,從前她們瞧著只覺得好,如今涉及到政事,江太後便心生不安了。
趙太後微微一怔,繼而笑道,“妹妹想得長遠了些,將來的事,誰又說得清呢?不過顧著眼前罷了。左右咱們還沒老到入土的年紀,還能看著他們。但日子是他們過的,只要不出格,也就隨他們去吧。”
見江太後還是皺著眉,她頓了頓,又道,“何況,主意正也不見得就是壞事。當年若你我之中有一個懂得這些,有她這樣的主意,何至於如今……會是這般?”
倘若她們也通曉政事,那時節怎麽會說是垂簾聽政,朝政卻是由朝臣一手把持,根本不過她們的手?如今要還政於皇帝,也要費這些周折。
外頭說得再好聽,再如何做出為皇帝擔憂的模樣,都掩不住堂堂皇室卻被朝臣轄制,不得自主的現實。
現在皇帝有這樣的志向,皇後又能輔助他,有什麽不好呢?
“是啊,是我著相了。”江太後苦笑。
被皇後轄制和被朝臣轄制,哪一個更好,誰知道呢?但古往今來那麽多聽政的太後,走到那一步的也只有一個武皇。而武皇即便登基了,皇位最後不還是回到了她兒子的手裏?
做母親的,總歸……還是要為孩子著想吧?
江太後這心思一轉,就轉到了緊著催促帝後二人趕快誕育皇嗣這上頭來。
所以聽說帝後要一同讀書,竟也沒有皺眉頭。多相處好,這感情哪,都是處出來的。少年少女,正是好年紀,朝夕相對日夜相處,又是正經夫妻,如此耳鬢廝磨,總不會還沒有動靜吧?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